衢州江山仙霞古道野外基地野外拓展基地 - 江山

仙霞古道,古称江浦驿道、浙闽官道,仙霞古道的历史,大多认为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两晋隋唐时,仙霞古道成了北上中原的交通要道。唐、宋后,仙霞古道成为宽2米至3米的“七尺官道”,是跨越仙霞山脉而沟通钱塘江和闽江水系的陆路连接线。2011年,仙霞古道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古迹丰厚
古道北起江山县城,途经清湖、石门、峡口、保安、廿八都诸地,翻越仙霞崇山峻岭,直至福建浦城县,全长120.5公里,江山境内达75公里。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古道沿线现存四十余处文物点,有烟萝洞摩崖石刻、清溪锁钥门亭、黄巢起义遗址、戴笠故居、水安桥、东岳宫、德春堂药店等。其中仙霞关为唐末黄巢农民起义遗迹,岭上设四关,皆以条石砌成,每关设双重拱券顶大门,关墙高4米至5米,周围崇山峻岭,峭壁深谷,“千盘难度鸟,万岭欲藏天”,号称天设之雄关。
文人必游之路
仙霞古道、雄关、胜景,沿途的江郎山、仙霞岭、枫岭和梨岭等,或因险峻,或因秀美,或因其为省界象征,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于此观山揽胜,赋下不少赞美仙霞的诗篇。张九龄、王安石、陆游、朱熹、杨万里、辛弃疾、徐霞客等等文豪纷纷慕名来游。在仙霞古道景区里,有一座50多米长的碑廊,其中陈列了26块诗碑,镌刻了历代文人名士途经仙霞古道时留下的20篇诗文。如今的仙霞关,早已没有了昔日重兵把守的威严气势。随着现代公路相继通车,“战略要塞”都已成为悠悠往事。然而,古道上留下的关隘、壕沟及遗迹、遗物,成为游人缅怀、凭吊、观赏游览的胜地。重走千年古道,更是成为不少驴友的经典徒步线路。2014年,到仙霞古道景区游览的人数更是超1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