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高空项目
- 项目简介
项目介绍:
1.项目名称:天梯gigantic Ladder。
2.项目类别:场地科目/双人合作项目。
3.场地器材:
1)场地:综合训练架;
2)器材:
①直径10.5mm以上登山主绳两条,每条25m
②上保护点绳套4条,每条40cm
③铁锁lO枚
④下保护点绳套2条,每条长。720cm
⑤安全头盔4顶
⑥大、中、小号的半身式安全带,各2条
⑦线手套10副
4.人数要求:10人以上。
5.任务:全队学员每两人一组,穿好安全保护装备后,从天梯的最下端向上攀爬,一直爬到第五根圆木之上为完成任务,下来后,另外一组的两人开始攀爬,直到所有的小组完成任务。
6.活动时间:小组学员12~15人时,大约需要80~100分钟。
7.培训目标:
1)体会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过相互合作来发现对方及自己的长处,利用长处来弥补各自的短处;
2)通过两人的互相帮助来增进两人的相互沟通和彼此的了解;
3)通过团队的鼓励和支持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4)体会通过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达到成功的成就感。
8.教学组织:
1)项目指导:
①准备及检查训练场地和器材;
②带领学员做好身体关节活动操;
③召集学员至场地,布置任务并随机分组;
④分组后,排出攀爬顺序和保护顺序;
⑤教会保护学员收放保护绳的安全操作要领(法式五步收绳法),直至熟练操作为止。
⑥活动监督:
观察并记录学员活动情况;注意学员的安全保护;活跃气氛,激发士气。
2)控制要点:
①除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和身体有伤损者外,要求全体学员均要完成;
②要求全体学员学会正确使用安全带和安全帽;
③要求学员之间相互检查安全带并相互鼓励;
④结合学员活动情况准备回顾要点。
9.安全保护:
1)设备使用安全细则:
①仔细检查绳索有无损坏;
②检查安全带和安全帽是否损坏;
③学员安全带上必须挂两个铁锁,两个铁锁开口相反;
④保护绳禁止踩踏。
2)培训师安全指导要点:
①每个学员攀登前培训师必须检查安全带、头盔以及铁锁是否正确穿戴和锁好;
②每一名攀爬者必须安排多个队员进行保护操作(一个主保护,多个副保护);
③学员攀爬时,培训师应要求保护者及时收绳并始终保持攀爬者胸前保护绳的紧张程度;
④禁止女学员穿裙子;
⑤提醒学员放绳时动作要慢;下降时,请其他学员推开横木,以防止天梯晃动伤人;
⑥实施保护的学员必须经过培训师同意后才可换人;
⑦每3对学员做完后要检查保护绳;
⑧禁止天梯下站人;
⑨时刻注意保护者的手法和动作是否正确;
⑩学员攀爬至高处下降时,培训师指导保护者将攀爬者依次放下,禁止两人同时放下。
⑾学员在上第一根横木时,培训师要在跟前保护;
⑿严禁培训师和学员一组去攀爬天梯。
4)其他保护安全要点:
①非本队学员要求做该活动时,需经过培训总监的同意,并为其做好准备活动和保护工作;
②注意周围环境(单杠、断桥)对天梯活动的影响,时刻提醒保护的学员不要分神。
10.可能事故及应急措施
1.攀爬第一层横木时,失足跌下。
产生原因是攀爬者不熟悉器材特点,不能控制身体,且多为一人独自攀爬,关键是保护者没有及时收紧胸前的保护绳。这时培训师要参与保护,攀爬者与保护者及时呼应,保护者要及时收保护绳。
2.攀爬过程中安全帽掉下。
这时,培训师应该要求学员停止攀爬,培训师从立柱攀上将安全帽送上(培训师须将自己保护好)。
3.攀爬过程中铁锁打开,这时,培训师要命令学员停止攀爬,保持冷静,培训师从立柱攀至横木,用绳套和铁锁将自己挂好,帮助学员将铁锁锁好。
项目回顾:
1.场地环境
①将学员带到相对安静的场地,围成一圈席地而坐
②尽量避免其他场地活动对回顾的影响。
2.项目回顾
天梯是一个用时很长的项目,尤其是女士较多的团队,通常说来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把项目做完就已经不容易了,因此,留下回顾的时间已经很少了,培训师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回顾。
学员的感受
项目完成了,我们所有的队员都勇攀高峰,我们来庆祝一下,将队训高喊一遍, (学员喊队训: )在我们欢庆胜利的时候,请大家不要忘记携手登顶的合作伙伴,因为有了他/她,我们才有了成功和难得的高峰体验,现在大家找到你的合作伙伴,并真诚地向他/她表示感谢!然后坐在一起。
(学员行动起来)
接下来请大家把你们的高峰体验和欣赏以及感受到的“无限风光”分享一下。
在白板上记录要点。
绝不轻言放弃
其实这个项目最难的就是坚持,刚才大家说:当我们爬上两三根圆木时,都累得不行了,肌肉酸痛,感觉没有一点力气了,这个时候大家最想做的是什么?
(学员: )
对,很多人都想休息,想放弃,其实想一想,这也正常,这不就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吗?
但是,如果我们大家有理想、有抱负,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你就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坚持就是胜利!”有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句话大家还记得是谁说的吗?
(学员: )
对,是毛主席。
在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有很多磨难,因此成语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都是说做成一件事很不容易。不易在哪里呢?你要想比别人过得好,就必须比别人多付出,付出得多自然很累,因此首先是要忍受肉体上的折磨。
华旗的老总冯军当年在中关村,每次都是自己蹬着三轮车去电子市场送货,车上装载着四箱键盘和机箱,送到楼前,还要搬到楼上,而且他一次只能搬两箱,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于是只能将两箱搬到他能看到的地方,折回头再搬另外两箱。就这样,他将四箱货从一楼搬到三楼,再从三楼搬到二楼,如此往复。这样的生活,经常让他累得瘫在地上坐不起来。冯军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他有充分的理由放弃这种搬运工的生活,因为他完全可以在外企,或其他大企业找一份更体面的工作,当一个得意洋洋的白领,但是,他对自己的目标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并且坚持了很多年,这才有了今天华旗资讯这个响当当的民营企业。
在创业的路途上,肉体上的折磨还好办一些,挺一挺就过去了,但有的时候是精神上的折磨,这比劳累更难忍受、更难坚持。
如果没有毅力,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经不起折磨,有点困难就放弃,那就不要给自己设定有挑战的目标。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做一个打工仔,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
大家知道“多一盎司定律”吗?
(学员: )
这是美国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 (盎司是英美重量单位,一盎司只相当于1/16磅。)
他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多一盎司,但是结果却常常是天壤之别。
因此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只要别比人多做一点,你的成就将是别人的数倍。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成功秘诀”的讲座,邀请了丘吉尔前来演讲。演讲的当天,会场上入山人海,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齐了。
丘吉尔走上讲台,用手势止住了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成功的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说完,他走下了讲台。
会场上沉静了一分钟后,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学会合作
另外,大家提到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项目看,没有合作是特别困难的一件事,问大家一个问题,没有你的合作伙伴付出的力量你能登顶吗?
(学员:不能。)
在攀登这个巨大的梯子时是这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攀登事业的高峰时同样是这样。因为在这个劳动分工精细化到了纳米程度的时代,没有任何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做成有充分科技含量的产品,也没有哪个个人可以把事业做到五百强那样的高度,因此,想做成一件事,或是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一定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
你会合作吗?如果我现在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认真地想一想,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里,我们真的与他人合作得很好、很愉快吗?
我们都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听了太多的这一类的故事,很多我们都耳熟能详,例如,《筷子的故事》、《大雁的故事》、《天堂的故事》、《蚂蚁搬米的故事》、《盲人与瘸子迷路的故事》,很多很多,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个团结合作的故事?什么类型的都可以。
(学员: )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2003年8月,在经过6个月的历险和恐惧之后,发生在撒哈拉沙漠的15名欧洲游客被绑架事件最终得以解决。14人活下来,只有德国女游客米歇尔•施皮策未能幸免。回顾整个被绑架的过程,米歇尔的死并非偶然,在某种程度上说,由于她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和合作,导致了她的死亡
在这次死亡之旅中,与旅客及绑架者相处合作显得格外重要,个人的阅历和魅力决定了自己在这个群体中与人相处与合作的能力,确定了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米歇尔倔强的个性和不合作的态度,使她在这个群体受到严重的孤立。米歇尔不相信任何人,经常与同伴发生冲突,起因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绑架者都是些极端分子,他们对处于弱势的人提出诸如戴头巾、穿外套之类的要求,被绑架者中只有米歇尔不合作,在同伴一次次的苦劝而毫无结果的情况下,米歇尔与同伴越来越疏远,不得不一个人呆着,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躺在毛毯上唉声叹气、自言自语。由于米歇尔与旅伴的情感距离越来越大,就连绑匪在她再次不听话的举动之下,也没有惩罚过她。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米歇尔在人质中是多么孤立。
米歇尔无声无息地死了,群体(包括绑匪)变得更加融洽、更加照应,这一点从绑匪和人质照片中的笑容中可以看出来。人质马克•海迪说:“这并非米歇尔终于不再使我们神情紧张,而是我们已经看到,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相处和合作、同心同德,将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这当然是一个特别的案例,但是,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有很多?很多人从道理上都懂得要团结、要合作,可是当碰到一些具体的事情上就不团结、不合作了。在前面的故事里,可以说米歇尔的不合作态度,有性格上的原因,她固执、孤僻,是性格上的缺陷,而正是这个缺陷导致了她的不合作态度,并导致了她的不幸。当我们在分析这个案例的原因时,我们会指出她性格的缺陷,可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就是完美的人吗?在绑架人质的事件里米歇尔暴露出她性格的缺陷,在其他的事件里我们也会暴露出我们自己某一方面的缺陷,既然是缺陷,自然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一次意外发生之后,有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在森林中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两个人都很着急,因为如果外边的人不能及时找到他们的话,他们俩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们是残疾人,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行走,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有见到有人来找他们,面对困境,两个人几乎绝望了,就在这个时候,两个人同时意识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想办法自救离开这里,走到人们最容易发现他们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获救了。可问题是,他们都缺乏行走的能力,怎么走呢?他们又犯愁了,突然,瘸子眼睛里放射出希望的光芒,他兴奋地对瞎子说:“你可以行走,我可以给你看路,如果你背着我,我给你指路和方向,我们不就可以走出去了吗?”瞎子听了也高兴得大笑起来,于是,瞎子背着瘸子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森林而最终获救。
这个小故事语重心长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某些方面的缺陷(当然程度不同),但是,有缺陷没有关系,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缺陷。如果你是一个能正视自己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完人有缺陷,对于实现自己的目标来说,这个缺陷恰恰是要命的。但是,也用不着放弃自己的目标,因为要知道,另外一个人他在这方面很强,虽然这个人脾气暴躁,经常得罪人,只要能和他来合作,两个人形成优势互补,目标不就可以实现了吗?
反过来说,如果你是一个自视清高、不懂得欣赏和包容的人,你就很难与他人合作和共事了。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自己和别人的身上发现这样的一种很奇怪的“视角”,就是当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首先我们想到的是他的劣势和短处,而在看我们自己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却是优点和长处,并且,常常是蔑视和取笑他人的劣势和短处,比如有这样“视角”的瘸子会说瞎子:“你看你,看都看不见了,你还想干什么事啊?”这样的瞎子也会说:“一个没有腿的人,动都动不了,还能有什么作为?”于是相互放大对方的缺点,把对方说
得一无是处,似乎有这样的短处即等于无可救药,大家想想,一旦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出现了这样相互看待的“视角”,他们还可能合作吗?
(学员: )
为了我们自己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要与人合作,而与人合作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改变这个“视角”,不是更多地关注他人的短处,而是要更多地看到他人的长处,并真心地欣赏和赞美,这样大家才有合作共事的可能。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相当必要的,因为与人很好地相处、合作,是社会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分享别人的成功,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别人的长处,就会多一份融洽,少一点隔阂。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人格变得高尚,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进而创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文明社会。
不同才能互补
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很多有一种习性,就是“趋同心理”,它的外在表现就是愿意与那些在脾气秉性、行为习惯和自己相近的人经常在一起,因为彼此的共同点比较多,能谈得来,或是能玩到一起。本来,这无可厚非,因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自古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到这个话题,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与周围的人如何往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你愿意和谁走得近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是在工作上出现这种倾向就会有问题了,因为“君子和而不同”,太相近的人在一起,矛盾冲突会少,但是,他们共同的劣势却无法得到弥补,于是就总会在这个地方出问题,给事业造成损害。
昨天晚上我们给大家介绍过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看,在一起共事的时候,最好大家之间形成互补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当年毛泽东在评价刘邓大军的时候说过:邓小平是举重若轻,刘伯承是举轻若重。正是因为两个人优势互补,才可能在严酷的战争岁月里创造出辉煌的战绩来。